基金设立后,确定哪些国家应向基金缴款尤为棘手,这事关气候正义问题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承担责任的意愿在下降,这也是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障碍。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10月提议修订欧盟《环境空气质量指令》,制定2030年中期目标。分析人士表示,因欧盟多国政府财政赤字激增,改善空气质量所需的大量投资很难彻底落实;由于近期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不少欧洲民众不得不回归烧柴烧炭等高污染的取暖方式,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空气质量问题恶化。
德国柏林市将污染问题最突出的5条道路的限速从每小时50公里降至每小时30公里,以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具体目标包括,到2030年,因接触细颗粒物而导致过早死亡的人数与2005年相比减少55%,细颗粒物的年度限值从现在的25微克/立方米降至10微克/立方米十年来,PM2.5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2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再创历史新低。据介绍,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努力实现四个绿:一是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二是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产业;三是车辆结构绿色优化,车、油、路一体化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四是城市面貌绿色洁净,构建全市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等。
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2年,北京市空气优良级别达标天数显著增加,2022年达标天数286天,较2013年增加110天;与此同时,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2年重污染天数3天,较2013年减少55天十年来,PM2.5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丰富的绿色能源为推动以水电铝材、水电硅材、新能源汽车、石油炼化一体化为主的载能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全环节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并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应急救灾资金保障制度,增加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推动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防汛抗旱水平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重大工程建设,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全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优化火电布局,规划建设开远小龙潭、弥勒新哨、昭通镇雄和雨汪电厂燃气煤电项目。开展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数据报送、核查审核、配额分配、履约监管。积极开展太阳能、地热能、浅层地温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
专栏二十三 提升气候变化意识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能力项目。2.加大建筑节能力度建立建筑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广泛应用高强度、高性能建筑材料,提高工程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健全云南省低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和支撑引领作用。制定云南省产业园绿色发展示范工作方案,建立产业园绿色发展示范推进工作机制,发布云南省产业园绿色发展示范指南。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占GDP总量的5.6%,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节能环保领域,实施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装备和产品制造项目。
开展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减排。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开展明显不足。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合作。
全省能源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从2005年的约1.66亿吨增加到2018年的约1.78亿吨。昆明市呈贡新区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示范通过验收。
推进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化工、能源等领域进一步渗透,为健康云南绿色云南提供新支撑。建立碳普惠制下居民公交车出行、地铁出行、自行车出行、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废弃衣物利用等碳减排量核算方法研究。
将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内容纳入修编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开展气候变化生态响应监测风险评估与适应性管理试点示范,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管理能力。实施河道整治、河势控导、河道疏浚、除涝、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开展面向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等重点方向的灾害风险定量化、动态评估等,健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湖泊流域污染防治,深化工业、城镇生活以及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程。水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城市和生态脆弱地区等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气候韧性明显提高,气候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全省气候治理与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合,中国最美丽省份全面建成。
开展玉溪市抚仙湖区域近零排放示范建设。深入挖掘农业碳汇潜力,通过农业技术改进、种植模式调整等措施,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专栏五 低碳建筑重大工程建筑领域低碳建设工程。围绕落实二氧化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方位融合,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合力,推进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进重点行业降碳减污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德宏、红河三个片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项目,在瑞丽市、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等地区开展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危险品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促进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鼓励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到2025年,营运车辆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率分别下降4%和3.5%。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与周边国家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多边合作,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工业领域:控制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领域煤炭使用量,深挖工业散煤治理潜力,加大工业余热、余能、余压的回收和多级利用,最大限度推进工业生产电气化改造。(二)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
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环境经济政策的融合。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木结构建筑。
11月29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印发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根据规划,到2025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全面完成。当前发展方式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持续开展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发挥能效领跑者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征集审核发布制度,积极推荐我省企业(单位)申报全国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加快企业层面节能降碳奖惩制度建设。云南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2位。
加快电网结构改造、优化调度及改善运行方式,合理调配风、光、水、火电,构建互补的能源供给体系。持续加大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水域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省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2.1%,主要河流(河段)的国控、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90.6%,全省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探索在具有显著清洁能源优势和低碳产业发展优势的大理州开展大理州低碳州、大理市零碳城市示范建设,在示范基础上,争取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碳中和、碳达峰、近零碳示范区。推进建材行业低碳转型。
发布《森林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开发方法指南》,成为我国首个森林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开发方法指南。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领域适应能力稳步增强。
加快黄草坝、黑滩河大中型水库,洱海、腾冲、潞江等大型灌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建立低碳产品信息发布平台。
十四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350万亩,管护天然林2.48亿亩,完成森林抚育700万亩,退化林修复495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50万亩。印发《云南省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一批创新性低碳节能技术获得推广和应用。